查看原文
其他

文代会 | 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的深度结合/张晶

张晶 中国文艺评论 2023-06-28


【编者按】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2月1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点击查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点击查看)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12月17日圆满闭幕。文艺评论界迅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近期选发部分评论家代表学习体会,以飨读者。


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

追求的深度结合

张晶



中国文联十一大和中国作协十大的召开,是全国文艺界和文学界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更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无论是从文艺理论上还是艺术实践上,都为我们取得创造出不负时代的新业绩、新高峰注满了动力。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历史地落在了我们肩上。


△第十一次文代会现场


在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中,最能鲜明形象地展现民族精神的便是文艺。中国文艺有悠久的传统,也有生机勃勃的当代形态。在我们党走过了一百年的伟大历程、又开启了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的历史时刻,我们的坐标定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上。我们的文艺理论、创作实践,都应该是内在地、深层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时代特色。正如总书记在开幕式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我们生活在当下,奋斗在民族复兴的事业中,我们的理论建设和文艺创造,都离不开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更离不开时代的脉搏呼吸。


作为一个文艺理论工作者,我认为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讲话中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这里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一脉相承的发展。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关于“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概念,这次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不仅重申了“中华美学精神”,而且还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结合在一起,成为指导当前文艺创作的美学指导思想。


△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正式提出了“中华美学精神”这一重要美学概念,指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这段重要论述揭示了“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要义,三个“讲求”,最集中地呈现了中华美学精神的精髓。笔者曾经将这三个“讲求”解读为“托物言志、寓理于情:审美运思的独特方式”;“言简意赅、凝练节制:审美表现的独特方式”;“形神兼备、意境深远:作品存在的独特方式”。现在总书记明确提出“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美学命题!中华美学精神来源于历史深处,但它并非是封闭的、僵死的,反倒是活生生的,流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中、文化生活中,即便是在当下也焕发着神采。能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美学精神,关系到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问题。“中华美学精神”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今天。强调“中华美学精神”,当然是强调中华文化之魂,正如总书记所说“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而在文艺和文化之间的联结,正是美学精神。


来源:影像中国网 王勇摄


发展繁荣我国的文艺事业,离不开中华美学精神这个根源;而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也非抽象的理论玄思,而是要落实贯彻在具体的艺术创作之中。中华美学精神有深厚的中国哲学思想基础,几千年来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之中了,如先秦儒家的“尽善尽美”、玄学的“言不尽意”、宋代理学的“万物一体”等,都镌刻在人们的审美思维之中。当然,美学精神不仅表现在文艺方面,也表现在其他很多方面,如工业设计、园林规划等等。而在文艺创作中,无疑是最为集中、最为典型的。中华美学精神要与当代审美追求贯通起来,这是对文艺工作者的一个基本素养要求。不懂得、不理解中华美学精神,就不会在文艺创作中体现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气质,缺少民族文化之根,或是生吞活剥西方的东西,弄成了“四不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反之,如果只是空谈“中华美学精神”,将其仅仅作为理论研究的对象,与现实的文化生活和文艺创作割裂开来,也就失去了它的本来意义。


△1942年5月,毛泽东与延安文艺座谈会代表合影


那么,“当代审美追求”又当何指?尝试着理解一下。笔者以为,“当代审美追求”是指将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审美标准融为一体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民族特色。“当代审美追求”是与“中华美学精神”息息相关的,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体现;而“中华美学精神”是“当代审美追求”的内蕴与根系。如果“中华美学精神”不能体现于“当代审美追求”的诸多要素中,不能“活”在当下的审美生活中,就是僵硬的、无生气的;而“当代审美追求”如果离开了“中华美学精神”,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代审美追求应该包含着当代性、人民性和当代审美体验性。当代性是指在当下社会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体现在个体身上的文化品格。人民性则是当今时代的人民属性。“人民性”的概念应是具有鲜明的历史感的。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民性”,与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所说的“人民”,既有延续,又有变化。总书记从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到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一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也是当代社会中的“人民”。因此,“当代审美追求”中必然有着人民性的内涵。在本次讲话中,总书记又明确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这也是“当代审美追求”的主要内涵之一。所谓当代审美体验,是指在当今高科技、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与传统审美体验所不同的新审美体验,如“沉浸”式的体验。总书记在本次讲话中谈到“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这是我们在研究美学问题时必然面对的现实,也是当代审美追求的重要内涵。仅有当代审美追求,而缺少中华美学精神作为根基和动力,我们的文艺创作很难有厚重的内涵和中华民族的气派。而孤立地把“中华美学精神”作为一个理论问题加以思辨性研究,而不能将它与中国人的当代审美追求联系起来、贯穿起来理解与阐释,这种研究也是缺乏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的。


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的结合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命题,需要我们的深刻理解,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对于当代的文艺创作,对于“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美学导向。




*作者:张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人文学院院长

*来源:《文艺报》2021年12月20日第4版


·END·

签发:杨晓雪

审核:何美

【相关阅读】

习近平: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中国评协15人当选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委

第一时间学习研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十一次文代会中国评协代表风采

十一次文代会中国评协代表认真履职

中国文联:努力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兴盛

文代会 | 守正道走大道 铸就文艺新高峰/张德祥

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以来中国评协工作观潮:与时代共振 与创作同行

喜迎文代会 我们这五年|评论家深情讲述文艺评论发展这五年

印象·这五年|文艺评论家喜迎文代会

喜迎第十一次文代会|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

胸怀“国之大者” 回应时代课题|喜迎第十一次文代会


新媒体三组,长按识别关注▼



▲向上滑动


“中国文艺评论”

wyplzg



中国文艺评论网



“艺评中国”新华号



点“阅读原文”,查看中国文艺评论网“第十一次文代会”专题~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